6月8日——12日,《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
本次展览由杨元惺、王苗担任总策展人,刘宇担任执行策展人。
本期特邀执行策展人和撰稿人刘宇,讲述展览的策展故事。
1972年,中日老一辈政治家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长远利益出发,作出战略决断,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揭开了双边关系的新篇章。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知,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
从一开始,展览就确定以民间交往作为主线。我们采取社会征稿和定向邀请的方式,得到了许多著名摄影家和广大影友的支持和响应,共收集了近两万幅照片,其中200多幅入选。在展览结构上,设置了“温故知新”、“隔海相望”和“面向未来”三个篇章——寓意过去现在和将来。
“温故知新”篇作品选
1972年9月30日,在日本东京高岛屋百货商店的橱窗前,市民观看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肖像以及庆祝中日建交的横幅。选自《中日民间交往五十年》
1979年10月,一个日本学生旅游团在北京天坛回音壁被奇妙的回音所吸引。王文波摄
1984年10月7日,3000名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成员告别上海。贺延光摄
1986年,北京市民在东城区的一个提货点提取日本产电视机。王文澜 摄
2019年5月12日,首次赴日演出的中央芭蕾舞团在日本东京文化会馆演出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刘阳 摄
2022年2月15日,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的中国选手苏翊鸣(右)与日本籍教练佐藤康弘相拥庆祝。4年前,被称为“日本单板滑雪教父”的佐藤开始执教苏翊鸣。熊琦摄
在第一部分“温故知新”中,我们梳理了50年来两国民间交流中的重要事件,期望通过摄影人留下的一个个难忘瞬间,饮水思源,感悟初心,铭记中日友好人士所作出的贡献。
这部分可供选择的作品足够丰富,而难点在于,多数出版物上使用的照片不署作者的名字,也不注明作品出处,这为我们获得使用授权和调取大图增加了困难。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绝大多数作品找到了出处。尽管耗费了很大精力,但我觉得,这不仅是为了遵守版权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是对创作者的尊重。
“隔海相望”篇作品选
日本摄影家看中国
熠熠生辉的角楼 垂秀夫 摄
1976年,上海市京剧团的著名演员童祥苓(左一)和妻子张南云(右一)在家中指导孩子清唱。 斎藤康一 摄
选自“你好小朋友”系列(1981——1982年 昆明)秋山亮二 摄
中国摄影家看日本
山梨县河口湖町 程永华 摄
大相扑 冯学敏 摄
京都街头的母女 邹晶 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源异彩。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对于两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越来越多的摄影人用影像打开了一扇观察和理解彼此的新窗口。
在“隔海相望”篇章中,又分为“中国摄影家看日本”和“日本摄影家看中国” 两个板块,从各自视角展示对方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等等。为了弥补日本摄影师稿源的相对不足,我们特邀了6位日本摄影名家的作品,以组照的方式呈现。中日摄影师最终入选的作品基本平衡,实现了举办一次两国摄影人共同完成的摄影展的初衷。
“面向未来”篇作品选
上图:牵手(中国)徐欣楠 摄
下图:失去 (日本)埼玉荣高中 提供
上图:破茧成蝶 (日本)埼玉县立南稜高中 提供
下图:台下功夫(中国)李雨霏 摄
上图:斗狮 (中国) 陈守祝 摄
下图:违规的修学旅行 (日本)宫城县白石工业高中 提供
青少年承载着中日关系的未来,他们有责任从前辈先贤手中接过中日世代友好的接力棒。“面向未来”篇章的照片是从北京摄影周组委会等机构举办的“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中选择的。
两国青少年拍摄的主题都是“我的家园”,怎样让不相干的照片之间产生关联,是我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后来决定把素不相识的两国青少年作者的作品以并置方式展示,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观察到不同生存环境和状态的差异,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相似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
展览现场
50年间,两国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前行。五十而知天命,作为永远都搬不走的邻居,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摄影的方式,为之贡献力量,正是我们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执行策展人和撰稿人:刘宇